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07的文章

難熬的八月台股之後是否有持續多頭的可能性?

八月台股剩下最後五個交易日, 也即將結束這難熬的月份. 在不斷發現重大空頭訊號的同時, 也不禁讓我懷疑, 難道真沒有一點持續多頭的可能性嗎? 也許技術面會有不一樣的訊息出現. 以台灣證交所公佈的資料來看, 台股週轉率由2006年8月的8.61%到2007年7月的26.02%, 呈現大幅地成長. 本益比由2006年8月的15.97上升到2007年7月的21.28. 殖利率由2006年8月的5.00下降到2007年7月的3.81. 股價淨值比由2006年8月的1.70上升到2007年7月的2.16. 上面的資訊其實只表示了過去12個月台股的迅速上漲, 並未出現任何以往令人窒息的數值, 如1999年底的本益比高逹47.73, 而殖利率卻只有2.68. 再來打開台股的月K線, 赫然發現另一個事實, 7月份台股的成交金額居然逹到五兆之多, 等於是5月和6月成交金額的總和, 而8月成交金額至今很顯然的是迅速萎縮至3兆不到, 就算把最後五個交易日算進去, 以現在的量能來看, 整個8月也很難突破4兆. 以這二個的月份的指數和量能當作一個樣版往前找, 會發現過往台股符合這樣版的次數並不多, 但每次都預告了波段漲勢的終止, 而最好的情況是在2年均價附近找到支撐, 最差就跌到沒人想玩股票為止. 再由週K線來看, 上週收復了600點左右, 但成交量卻是6月以來最少的一週. 這顯示資金都集中在可拉抬指數的少數個股, 大多數股民手中的持股應還未解套, 尤其現在還有3650億的融資. 所以我想, 再來的問題可能是"支撐在哪裡?"

資金落跑!? 美國短債殖利率創下1987年來最大跌幅!

昨日在某報的一個小角落發現了一則不起眼的小新聞, 讓我至為驚訝, 新聞內容表示在日前美國短債殖利率創下了1987年以來的最大跌幅. 我在網路上也的確找到了相關報導(請參考下列二則新聞), 對我來說, 這是一個"中期股市即將走入熊市"的重大訊號. 為如我會有如此解讀? 1. 這強烈表逹出資金的移動已開始由追求高風險高收益轉入相對安全的資產. 2. 在平常時刻的某些突破訊號是很容易被逆轉, 但在非常時期的突破訊號卻表示出此重大力量的衝擊, 在短期內是不會停止的. 更何況, 2000年的網路泡沫, 911 都沒出現如此強烈的波動, 更何況是無病無痛的現在(雖然我認為當前有很多地緣政治是暗潮凶湧的). 3. 這一點是比較主觀經驗的, 那就是我曾有二次的空頭前都發現類似的訊息, 得以全身而退. 【美債盤後】 美短債殖利率出現1987年來最大跌幅 【美債盤後】 短債殖利率反彈 創2000年來最大漲幅

次級房貸風暴暫歇, 再來呢?!

全球股市經過將近三個星期的上沖下洗, 在多國央行倒出數千億美元之後, 賣壓終於不再瘋狂. 但之後呢? 我試著整理出數項事實 : 1. 在多數股市回檔10%以上的情形下, 除了長期資金, 大多數其它投資人都賠了一大把. 2. 大型金融集團不管在債市,股市,或衍生性商品, 損失皆難以想像, 直到最後的結果出來之前, 應是給不出一個數字. 3. 在各國央行(尤其是Fed)不停的憂慮通膨的情形下, 為了挽救資金的流動性, 不得已而數次灌入數以百億美元計的資金至市場上. 4. 歐洲好像傷的比美國重 5. 或多或少信用貸款已開始緊縮 6. 短期強烈的美元需求已觸發另一個可能的風暴 - 日元套利交易 7. 信評等級的不再重視或需重新檢視 以上是我目前為止所看到的, 接下來的可能發展卻有點無法預期 : 1. 由基本民生物價所帶動的通膨並不是一兩個星期的股市回檔就會停止, 但顯然地現在的市場將無法承受再次的升息. 那利率到底是該升還是該降? 這應該會殺死利率決策官員不少的腦細胞吧! 或許不動才是明智的? 2. 縱然市場上有許多人認為現在是撿便宜的時候, 但如果股市中多數人被套牢, 或手中已沒有多餘資金來撿便宜, 股票只可能會愈來愈便宜. 即使我對未來經濟不悲觀, 也不會現在進場買股票. 3. GBP從2.0650左右的高點回至2.0000, EUR從1.3850左右的高點回至1.3570, 而JPY從124.10左右的高點回至118.00. 主要的幣別匯價對美元都經歷了大幅回檔, 比較要擔心的是, 短期美元強烈的需求卻引發了日元套利交易的退場, 一旦日元對美元跌破117, 逼近115. 慘案可能會再次發生. 4. 經歷這樣的事件, 我想多數和放貸相關的產業或企業, 應會開始用另一種態度來檢視"信用"和"信評"這兩件事, 在事情明白之前, 沒人會再擴大放貸吧?! 那Fed也可休息一陣子了! 相關新聞 : ▀ 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危機不斷蔓延 ▀ 次級抵押貸款風波推高大型優質房貸利率 ▀ 逢低吸納亞洲金融類股正當其時

風暴的起點 --- 次級房貸債券

什麼是次級房貸? 簡單的說, 就是信用狀況相對不佳, 在一般銀行借不到錢又想買房子, 也通常是社會上比較窮的一群. 此時所謂的次級房貸機構會借款給這一類的人, 想當然此類貸款違約風險較高, 另一方面利息也較高. 也因此, 在太平盛世大家都有錢賺時, 都不會有事, 債權的雙方都得利. 但當利率節節高升, 失業人口漸增, 違約也就免不了. 問題不在次級房貸, 問題在, 這樣的房貸債務會被包裝成看起來風險很低,但報酬很高的證券, 也就是所謂的CMO(Collateralized Mortgage Obligation)或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想了解什麼是CDO/CMO請上wikipedia查詢, 因為有點複雜, 我也無法全盤了解, 如有大大可告知, 願聞其詳) 要命的是, 這樣的證券被信評機構給予很高的信評等級, 大型機構法人對於這看來信評很高報酬又不錯的證券當然樂得買進, 畢竟這是全球知名的信評機構所背書的. 有專門的基金投資這樣的證券也就不足為奇了. 也為現今的全球性金融風暴埋下了種子. 這很像當初LTCM事件的翻版, 看似不相關的事件卻全被連結在一起. 只不過, LTCM是金融鉅子拿錢出來解決沒有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而這一次卻是在金融市場上漫延開來. 風暴的起點當然是從次級房貨的違約開始 : 隨著美國利率不停的上升, 最先付不出貸款的一定是窮人, 於是次級房貨違約率也不停的上升. 投資次級房貸債券或其相關金融資產的機構或投資人也不停的擴大虧損, 當此類證券基金或債券被迫賣出時, 就像股市的多殺多, 基金虧損到無以為繼, 投資機構也在自己褲子上燒了一個大洞. 而這一切會引起股市的質疑 : 到底這會產生多少的損失? 而這損失是投資人可承受的嗎? 在情勢不明的狀況之下, 於是買進這些資產的公司最終還是被股市追殺, 進而影響到股匯市. 風暴的故事至此還沒結束... 因為現不就處在風暴中嗎? 待續. 但這一切讓我質疑的, 有二點 : 1. 低風險高報酬?! 有這檔事? 這些人書都念到哪去?! 要不就是涉世未深的小毛頭在掌管這些錢!! 2. 由信譽卓著的信評機構所評的AA以上等級的債券也會爆?? 那還有多少地雷是還沒被發現的?? 真是尷尬.

重挫之後?

休息了一陣子, 再次執筆的時間點沒想到是全球性的股市重挫之後. 今天上班時隨口說了句"今天跌了四百點"嚇唬我同事, 沒想到收盤時台股真的給它挫了395點. 真是有點對不起他們, 因為我知道他們都抱了滿手的股票. 其實這陣子我也小小的進出了一下股市, 但卻發現自己有了徹頭徹尾的改變 : 我無法像以前一樣, 不管股票好壞的放膽追高殺低, 雖然這曾經讓我賺了一筆小財. 不管股票的貴賤, 只玩每個人都想玩的股票才能在這個瘋狂的2007年抓到大魚. 但是, 我作不到. 於是, 在蠅頭小利之後, 發現日圓回頭及法人台指期貨空單大增的情形下, 在大盤回檔之前的一個早上, 起床後, 便不計代價的全部賣光. 當天, 收盤時重挫了404點(2007/7/27), 我知道不可避免的回檔開始了. 也告知了我的想法給同事們了解. 這才發現, 人性真的是會一再重複它自己. 同樣的情境, 不同的時間空間, 再次上演. 十多年來, 看過了數次同樣懷抱一絲希望的場景, 最後開懷大笑的卻沒幾個. 看來, 只有等到希望破滅的那一刻, 才會是上漲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