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07的文章

避險基金上市成為一支人人可交易的股票??

在近30年的投資生涯中創造每年平均 20%以上報酬率,有避險基金教父美譽的Michael Steinhardt表示,美國股市的 4年多頭行情可能已接近尾聲。 Steinhardt說,有些投資人為了提升報酬率,大舉借貸;而美國預算赤字減少,可能有助支撐美元匯價。 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 在上周成為第一家上市的避險基金,他說,這些人真會選時間。 對於避險基金申請股票上市交易,他無法認同。他說:「我不會在公開市場購買避險基金。」但Fortress 在 2月 9日上市當天仍大漲了近 70%。 Steinhardt指出,:「我不會買Fortress。因為它的資產每天都大幅波動,而且過去也沒有長期成功的前例。即使有,對我來說它仍不是可長可久的投資。」 上文引述自 鉅亨網 2007/2/16 避險基金教父Steinhardt:美股4年多頭可能接近尾聲 避險基金上市成為一支人人可交易的股票??這實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 Michael Steinhardt不會買, 我想頭腦還在運作的人也不應該買. 我的意思是, 你知道你買的股票是在作啥嗎? 你可以說台積電是在晶圓代工, Intel是作CPU, BMW是在造車, Sony在賣PS3, 但避險基金是?你都不清楚他的資產有哪些, 如何主觀的去評定他有多少價值? 就算他的資產你一清二楚, 明天他的超大部位持股或商品期貨合約, 會對明日的股價影響有多大, 誰知道? 永遠不要買你不了解的股票 我想這句話是不會錯的, 除非你的資本夠雄厚直接參與避險基金, 不然在公開市場購買避險基金實在不是好點子. 避險基金離一般人實在太遠了, 看點離我們近一點的. 我想這事件多少透露出一點訊息. 賺錢向來不手軟的避險基金, 居然會和一般投資大眾分享他的利潤? 這就像你去銀行借錢, 銀行還付你利息一樣. 多頭看來再走不了幾步了.

再打一仗? 再推一次油價?

除了氣候因素造成油價上揚外,伊朗仍舊不理聯合國安理會的第1737號決議,拒絕停止濃縮鈾工作,同時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衛隊自今日起則將開始在該國南部,舉行 2天的大規模海空演習,期間並將試射導彈,這也引起餘波盪漾。 而根據外電消息也指出,美國或以色列都可能準備對伊朗進行軍事攻擊,行動日期更有可能是在今年 4月,而美伊間的一連串區域不安情形,也都波動著油價的高低起伏。 上文引用自鉅亨網 2007/2/7 伊朗發動軍演 油價那堪消受?亞洲盤持續高點徘徊 又是一次典型的美式思維, 總自認為他們是釜底抽薪的作法, 結果卻都是製造出更多問題. 全世界各大洲都有他們蹂躪過的痕跡, 舉凡中東, 非洲, 東北亞, 前蘇聯內的共和國..不勝枚舉. 而在伊拉克的問題無解之時, 居然想以另一個戰爭威脅來脫困. 難不成, 打下伊朗, 什葉派遜尼派之 爭就會消失嗎? 永遠不會, 什葉派遜尼派不是因為美國而出現, 也不會因為美國打下兩伊而消失. 就算美國把所有的國防軍力放在中東, 也不會自動平息這動亂. 最初因為利益熏心而犯下的愚行, 使得美國現在是看來更是愚不可測. 孫子兵法中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看來美國政是沒有參透. 其永遠的思維都是維護美國利益至上, 其餘人的權利要不能違反其利益才能算是權利. 從最近對中國試射反衛星導彈的反應即可知其自私自大到何地步. 而這些自大思維所反應出來的好戰心態在杭士基 (Noam Chomsky) 所著的 "海盜與皇帝" 中表露無遺.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 也是因為美國的好戰, 直接或間接的促使油元充斥這個世界, 推動產油國的經濟引擊, 油價也才有更多可能朝向Jim Rogers所倡言的100美元前進. 雖然油價高漲的最終原因仍是供需失調, 但美國如少浪費一點, 少打一些戰爭, 讓這世界多一點和平, 100美元的石油也不會那麼快來到.

有關於三菱汽車和J.P. Morgan的death spiral交易

自從三菱汽車爆發經營危機以來, 這大概是令最我感到驚訝的一個消息. 在這之前, 我一向認為把日產的重整成功經驗拿來和目前的三菱相比是不切實際的. 因為三菱引發的是道德信任危機, 並不是單純的經營財務危機. 正因為如此, 三菱目前面對的困難將是比日產重整之前的狀況更加艱鉅. 個人認為三菱能否渡過這一關的二大重點是: 1. 企業領導人是否可以扭轉世人對其企業經營上的不信任感, 不論要花多大的代價. 2. 弭平資金缺口和落實重整政策 我的想法是以三菱集團的實力要拯救三菱汽車只是意願的問題. 我想只要考量到日本汽車產業其綿密的供應鏈關係和其可以為集團創造的營業額, 便足以讓我認為三菱集團本身會盡全力拯救三菱汽車, 而不是任其消失. 只是重整成功的要件如上述二點能否完全做到就需要鋼鐵般的意志和執行力, 重點是在領導人的態度和誠信. 不過, 除此之外大環境的變遷也是能否重整成功的變數之一. 如果其重整過程長期處於經濟循環的低潮期, 那麼其財務實力能否支撐過景氣低潮, 就需要一點運氣了. 而此時, 三菱和J.P. Morgan的death spiral交易是馬上替三菱解決金了資金缺口的問題. 但也無異是替自身的重整結果加重了運氣成份, 把自己的命運託付給股價表現, 未來三菱勢必會有一部份的心力是放在股價上. 4960億日圓資金缺口有多大, 我想是不容懷疑. 在Phoenix Capital和三菱集團內11家子公司的資金加持下, 會再尋求外援是理所當然. 我想也是因為集團內的支持J.P. Morgan才有可能挹注三菱. 但我卻覺得在不了解其所協定的內容之前, 其重整所依賴的運氣成份是大了一點. 這並不是我所樂見.

2004/04/30

這兩天以來Dow的重挫稍微印證了我一直以來的想法: 真正的經濟好轉不知何時才會出現.在出現好轉之前,反而可能會先來個大崩盤. 2004/4/22發表的2004年3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PPI)上升0.5%, 其中核心指數上升了0.2%,而這並不包括食物和能源貨物. 這表示光是食物和能源貨物就上升了0.3%. 這只說明了一件事,那就美國脫離通貨緊縮有大半是靠農產品和石油的價格上漲所造成的. 而農產品和石油的價格早在美國打完伊拉克戰爭後就居高不下.農產品的價格高漲可以想像的到可能是全球的需求量大增,比較不能怪天氣不好,因為過去就算天氣不好,也不會漲的如此離譜,更何況是在產糧技術不斷進步的前提之下發生的. 而我想到了兩個主要原因: 一是中國內部生產的糧食,越來越無法供應自己的人民生活所需而向外界進口,更何況在對美國的巨大貿易順差的情況下,多少要買點東西平衡一下. 二是在美國打完中東地區的戰爭之後,需要大量的援糧供應中東戰敗國.別人可能不這麼想,只是時間上實在太過於巧合,讓我不得不這麼想. 而石油,我想到的就很有趣了. 石油價格狂飆的時間點比農產品上漲的時間點更來的好玩,就那麼剛好是在打完仗之後. 我想了數個可能性: 一是伊拉克戰爭後,伊拉克無法出口石油,畢竟伊拉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蘊藏地;這比較不可能,因為在戰爭之前,伊拉克早己受到禁運,只能以油換糧.而這石油的出口數量實在不能算多. 二是中國經濟現正需要很多的石油消費,這應是其中一個因素. 三是日本現在是全球前三大石油消費國有,而日本的經濟好像有點好轉,也要石油.以前日本是第二大消費國,我現在為何說她是前三大,因為我總覺得中國的數據可信度總是怪怪的,也不知道有沒有被中國超越. 以上兩點好像可以說明石油價格的狂飆. 但我覺得以下才是最主要的因素; 四是美國才剛打完戰爭,剛消耗了大量的戰備石油,現在需要買回這些儲備. 五是主要產油的阿拉伯國家對美國不爽.因為布希不知天高地厚,打伊拉克時產油國不支持,起碼也不會大力反對.一打完仗美國就亂放砲,說阿拉伯國家的不是,還把她們跟基地組織連在一起罵.這下OPEC逮到機會可以好好的修理美國,讓美國人知道誰才是全球經濟的主要力量.以前配合美國人的產量需求,把價格控制22到28美元的區間之內.現在看你不爽,就在你需要的時候減產給你看.反正產油國還是照樣賺錢,你經濟好不好是你家的事,表達我的不滿...

石油評論 - 中國欲建立戰略原油儲備?

依據 MarketWatch的說法 - June 23, 2006,中國正在和沙烏地阿拉伯討論建立中國本身的戰略原油儲備.總數是比美國還多的8億桶,目前美國的儲備不到6億9千萬桶.文中尚描述了美國在70,80年代建立戰備原油和油價上漲期間的關聯.試圖把中國建立戰備原油的動作和助漲油價劃上等號. 我必須承認,歷史經常一再的重演,尤其是在市場行情中.而此消息也似乎替油價上漲找到了一個重大支撐,更何況8億桶不是個小數目.但如果光憑這點就判定油價一定得兇猛的漲個不停,也太過輕忽市場運行的法則. 從技術面看來.近來油價和多數的商品價格及主要指數連動是個很輕易可理解並察覺的現象.但所有的股市及商品的基本面都一樣嗎?想都不用想就可知道答案.再細看一下油價近二個月的走勢,會發現在69美元以下都有一股強力的買盤,而每一次的反彈都把油價逼進對決的角落.多方和空方誰都沒在此時占到太大的便宜,雙方都在等待給予對方致命的一擊.只不過,現在不是時機,也許等球季過後,所有人都從激情的球賽回神時,真正的對決才會展開.所以不想矇著眼被揍一拳的現在就離石油遠一點.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讓我用很膚淺的算法作個計算,如果中國可以把價格定在70美元一桶,8億桶也不過560億美元,還不到中國外滙存底的十分之一.嗯,如果不想便宜的借錢給美國人花的話,這倒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花錢管道.當然,前提是要有產能來滿足中國的花錢欲望,如果沒有,那如何買到不會比現在貴的油才是中國面臨的問題所在.